金礦石難浸的原因多種多樣,有物理、化學和礦物學方面的原因。概括起來,難浸的原因有以下幾種情況,這也是金礦選礦設備的一個挑戰。
(1)物理性包裹
礦石中金呈細?;虼物@微粒狀被包裹或浸染于硫化物礦物(如黃鐵礦、砷黃鐵礦、磁黃鐵礦)、硅酸鹽礦物(如石英)中;或存在于硫化物礦物的晶格結構中。這種被包裹的金用細磨方法也很難解離,導致金不能與氰化物接觸。
(2)耗氧耗氰礦物的副作用
礦石中常存在砷、銅、銻、鐵、錳、鉛、鋅、鎳、鈷等金屬硫化物和氧化物,它們在堿性氰化物溶液中有較高的溶解度,大量消耗溶液中的氰化物和溶解的氧,并形成各種氰絡合物和SCN一,從而影響了金的氧化與浸出。礦石中最重要的耗氧礦物是磁黃鐵礦、白鐵礦、砷黃鐵礦;最重要的耗氰化物礦物是砷黃鐵礦、黃銅礦、斑銅礦、輝銻礦和方鉛礦。
(3)金粒表面被鈍化
在礦石氰化過程中,金粒表面與氰化礦漿接觸,金粒表面可能生成如硫化物膜、過氧化物膜(如過氧化鈣膜)、氧化物膜、不溶性氰化物膜等,使金表面鈍化,顯著降低金粒表面的氧化和浸出速度。當金礦石中有硫化物存在時,金的溶解就會受到不同形式的影響。一種解釋認為是由于礦物溶解產生可溶性硫化物(Sz一或HS一)能與金反應并形成硫化物膜,鈍化了金粒表面;另一種理論認為是由于硫化物表面形成一個動態還原電偶,它會導致在金顆粒上氧化形成致密的含氰絡合物薄膜,而使金鈍化。
(4)碳質物等的“劫金”效應
礦石中常存在碳質物(如活性炭、石墨、腐殖酸)、黏土等易吸附金的礦物。這些礦物在氰化浸出過程中,可搶先吸附金氰絡合物,即“劫金”效應,使金損失于氰化尾礦中,嚴重影響金的回收。
(5)呈難溶解的金化合物存在
某些礦石中金呈碲化物(如碲金礦、碲銀金礦、碲銻金礦、碲銅金礦)、固熔體銀金礦以及其他合金形式存在,它們在氰化物溶液中作用很慢。此外,方金銻礦、黑鉍金礦及金與腐殖酸形成的絡合物,在氰化物溶液中也很難溶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