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色金屬作為不可再生資源,日益受到各國、各大礦業巨頭、礦山企業、資源類公司的重視,作為開采、提煉有色金屬的有色金屬礦山,成為他們現實的或潛在的并購目標。在我國,近幾年隨著資源類企業合并重組活動的日益開展,擁有優質礦山的有色金屬礦山企業均成為了它們的目標。雙方洽談的重點是采礦權和儲量,而采礦權和儲量的連接紐帶就是井巷。井巷估價的高低對雙方是否成交具有重要影響。鑒于目前的評估原則是:產品銷售收入的單價是三年的加權平均單價,而成本費用是時價(現時價格),由此評估的凈資產價值一般讓資產占有方難以接受,他們強烈要求把最初費用化的井巷資本化,以體現其真實資產價值,于是就有了井巷專項審計的市場。最初為了節稅,他們開拓井巷發生的支出一般列入了當期生產成本等成本費用,大部分支出歷年都費用化了?,F在涉及合資及合作,擬引進戰略投資者,初衷發生了改變,委托方及公司認為井巷工程使用年限較長,實際資產被嚴重低估,要求將該部分資產(原來為抵稅而費用化)資本化,以體現公司的真實價值。這就是我們開展本次審計工作的背景和寫作本文的緣起。
本次審計工作突破了三大障礙:一是被審計單位之一(甲公司)消極配合,地勘人員有幾天不帶我們下井,我們自行下井測量,確保了工作的順利開展。好在第一次來時我下過井,對主要巷道分布有點印象。二是技術上的障礙,在沒有經驗可以借鑒的情況下,如何規劃、安排工作的開展,確保項目圓滿完成。事實證明,我們先根據憑證資料制作井巷明細表,篩選、測試巷道和圖紙上巷道的配比關系,然后開展測量工作的思路是可行的。對于丙公司,由于條件受限無法實施全部測量,我們采用現場測量和圖紙測量相結合的辦法得到了委托方的認可。三是心理上的障礙,蟒蛇洞敢不敢進。
有色金屬礦山巷道一般以海撥高度來命名,如480巷道,就是海撥高度為480米的那條巷道。其井巷是一座立體的巷道體系,主要包含主巷道、采掘巷、探礦等。其中,主巷道(常年要用的巷道)主要包括運輸巷(日常人員、物資進出的巷道)、運輸交匯巷(幾條運輸巷道交匯而成的巷道)、溜礦井(為縮短運輸距離,在運輸巷中部、兩端開鑿的垂直的或傾斜的,礦石從上一層巷道溜到下一層巷道的井形巷道)、運礦巷(可多次使用,運輸礦石的巷道)、輔助巷道(如牽引巷道、是把礦車從底層巷道牽引到最上層的巷道,井巷內的發電機室、車場,車場是鋪有雙軌,礦車可以相向運行的巷道)、通風巷(水平的裝有鼓風機,傾斜的連接幾層巷道)、人行巷(供礦工、檢查人員通行的巷道),主穿脈(沿著主礦脈穿越幾條巷道的巷道)、主沿脈(沿著主礦脈開鑿的巷道)、斜井、天井、檢查井、絞車硐室、配電硐室、躲避硐室、信號硐室等。主巷道數字標準是:一般高1.8米,寬2米(部分寬度為1.6米)以上的是主巷道。而采掘巷、勘探巷則不是主巷道。但這也不是絕對的。如果某條采掘巷礦石開采完后,在其周圍又發現了礦石,則該采掘巷就會被拓寬,供人員進出、運礦多次使用,就成了主巷道,這在下述3家公司中丙公司比較明顯。我們審計的三家公司中,有兩家是金礦開采企業(甲公司、乙公司),一家是鉭鈮礦開采企業(丙公司)。井巷專項審計要點有二:首先,作為長期資產,它必須真實存在,故我們需要實地盤點測量確定其長度;其次,其入賬成本必須是有賬可查。根據這兩個要點,我們對三家被審計單位開展了井巷專項審計工作。下面我分別介紹3家公司的審計思路和審計結果。
一、甲公司。證照齊全,正常生產。其特點是礦車由礦工順著軌道推出。
由于甲公司盤點表是根據14年掘進工程量結算表匯總成的,有些項目當時的名稱和井巷中的現在的名稱對不上,技術人員也換了幾茬,部分項目的編號、命名改變了幾次,盤點時難以核對,我們采用核對各條巷道總長度(米數),但這樣存在串項的可能,我們在具體分析過程中還需要加以剔除。甲公司提供的掘進工程統計表顯示:1997年至2011年9月份的14年期間,甲公司開拓的井巷工程共41,008.369米,其中絕大部分列入了成本費用,截至審計基準日2011年4月30日的凈值為17,365,143.73元甲公司要求確認為凈資產。甲公司沒有具體的資本化條件或會計政策,近兩年覺得成本費用過高,才將發生的主巷道支出資本化。我們在資料室礦山及井巷分布圖上量得主巷道直線距離,根據比例尺換算長度約為11,930米;然后根據主巷道分布情況,記下每一條主巷道的名稱、長度、交匯情況,作為下井盤點測量參考。
我們將編制的明細表做成透視表后,根據規格“1.8米*2.0米“的標準篩選匯總,初步符合條件的有7,176.18米,還有4,753米如何篩選出來?我們進行反復的討論和思索,因為在憑證后附的井巷工程結算表上看不出哪些是主巷道。同事建議以最低價格乘以剩下的長度4,753米來計算剩下主巷道的原值,但是操作起來難點有二:其一最低價如何確定,其二是采用哪幾個月份的巷道入賬成本,關系到折舊的計算。同事又建議將4,753米算到 2008年以前,理由是后2-3年核算稍清楚一些,主要是以前年度核算不清晰,但是計入哪個月份還需進一步考慮。我結合他們的想法,假定在規格為 1.8*1.6米的巷道中,長度超過50米的為主巷道,看篩選出來的結果怎么樣,結果只有約1千米符合條件;將長度縮短到35米,有4,081米符合條件,主巷道篩選長度縮短到34.5米,有4,614米符合條件,經查看篩選出來的4,614米巷道的明細,基本上符合主巷道的條件。4,614米加上 7,176米,合計11,790米,和11,930米差140米,總體合理,思路可行。接下來我們拿著長度為50米的鋼卷尺下井測量。鋼卷尺用起來很方便,量一次50米。順利的時候一天可以量出2-3千米,越到后來越難測量,因為從硐口進到里面就有2-3千米,容易找到的巷道已測量完畢,接下來要找那些沒對上號的巷道,比較花費時間。